
發現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香港
文化力量
簡介
2017年,香港特區政府公佈首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共20項。本書就此2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細述每個項目的發展演變,同時亦訪問了各項項目的代表人物,提升公眾對文化保育和承傳的意識。
特色 / 賣點
首本介紹20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專著。
可配合中學通識及歷史課程的相關內容。
書內包含各項代表作的人物口述訪問,具保存價值。
推廣文案
每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背後均有一個故事,並藴含着中華文化的精粹和特色。讓我們齊來保育,傳承本地文化,深入認識20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句推薦語
齊來保育,20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多面睇。
「本書編刊目的,主要是蒐集及保存文獻,並且希望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傳往香港的高等院校及中學師生,希望藉本書出版使更多學生明白及了解保育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就是實踐了把香港的非物質文化知識一代一代傳播下去。」── 高寶齡(文化力量主席)
「文化力量掀起為民間文化推動「非遺」知識的序幕,我們盼望政府能夠與民間團體加強合作,盡力善用社會各種資源,合力傳承香港的「非遺」文化。」── 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系史系助理教授)
「我們必須珍惜民間非物質文化的寶庫,許多『非遺』文化都是民眾自發性參與而自然形成的,它們既從民眾來,也應該要落到民眾處。政府必須引入更多的民眾參與,務必將「非遺」的保育工作推向社會,推動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陳財喜博士(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
2017年,香港特區政府公佈首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共20項。本書就此2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細述每個項目的發展演變,同時亦訪問了各項項目的代表人物,提升公眾對文化保育和承傳的意識。
特色 / 賣點
首本介紹20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專著。
可配合中學通識及歷史課程的相關內容。
書內包含各項代表作的人物口述訪問,具保存價值。
推廣文案
每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背後均有一個故事,並藴含着中華文化的精粹和特色。讓我們齊來保育,傳承本地文化,深入認識20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句推薦語
齊來保育,20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多面睇。
「本書編刊目的,主要是蒐集及保存文獻,並且希望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傳往香港的高等院校及中學師生,希望藉本書出版使更多學生明白及了解保育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就是實踐了把香港的非物質文化知識一代一代傳播下去。」── 高寶齡(文化力量主席)
「文化力量掀起為民間文化推動「非遺」知識的序幕,我們盼望政府能夠與民間團體加強合作,盡力善用社會各種資源,合力傳承香港的「非遺」文化。」── 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系史系助理教授)
「我們必須珍惜民間非物質文化的寶庫,許多『非遺』文化都是民眾自發性參與而自然形成的,它們既從民眾來,也應該要落到民眾處。政府必須引入更多的民眾參與,務必將「非遺」的保育工作推向社會,推動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陳財喜博士(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
定價:98
作者簡介
目錄
目錄
序 / 蔡毅(第十二屆全國人大香港區代表)
前言 / 高寶齡(文化力量主席)
第一章︰表演藝術
(1) 粵劇
(2)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
(3)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4) 南音
第二章︰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5) 長洲太平清醮
(6)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7)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
(8)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
(9) 黃大仙信俗
(10) 宗族春秋二祭
(11) 香港天后誕
(12) 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
(13) 正一道教儀式傳統
(14) 食盆
第三章︰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15) 涼茶
第四章︰傳統手工藝
(16) 古琴藝術(斲琴技藝)
(17) 港式奶茶製作技藝
(18) 紮作技藝
(19) 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
(20) 戲棚搭建技藝
非遺有感
陳積志(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鄒興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博物館館長)
區志堅(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陳財喜(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
特別鳴謝
謝辭